我可以生氣
薩提爾女士說:請聆聽你的內心深處,把你的手放在丹田,這就是完全的你。
多年前服務的一個對象曾問我:我可以生氣媽媽離開我,把我留給那酗酒又有暴力傾向的繼父嗎?我回:那你允許自己生氣嗎?她頓了頓,道:不允許!媽媽為了給我一個爸爸,才嫁給繼父的,可是她不知道他會酗酒、會打人,更沒預期她自己會生病,會丟下我!
是啊!當孩子的就是這麼的糾結!一方面體貼父母親的有限、父母的難,但一方面卻放不下曾經受過的苦的痛。於是,我自問:我允許自己生父母的氣嗎?成長過程中,我一直扮演貼心、懂事的女兒,我有著許多來自社會文化、家庭互動賦予的「應該」。
這「應該」底下被隱藏起來的是我各種的壓抑和自我懷疑的脆弱。記得,父親把我的小狗送走的那一刻,我用我悲傷的眼淚、強忍忿忿不平的抿嘴,期待父親懂我、理解我,然事與願違。轉向母親求助時,母親痛苦、自責的神情,如同一雙掐住自己聲音的手,於是,我硬生生將聲音收回、眼淚收回。
我生氣嗎?如果我對父母親生氣,就代表我不孝、不貼心、不懂事、不懂感恩嗎?這一刻,我笑了,因為我明白我陷入了「二元偏誤」的陷阱。我生氣父親在那一刻未盡到理解我又一意孤行的行為,我生氣母親在那一刻未盡到為自己和為孩子站起來的軟弱行為,而他們的行為不等於他們這個人。
同樣的,我的生氣情緒是真實的,但我的情緒不能定義我是誰!這一份允許,似乎也讓我對自己的愛意、對父母的愛意更加流動,我更體諒當時壓抑的意義,更欣喜現在允許感受的自由。
邀請你跟我一起練習覺察自己的「應該」、伴隨「應該」所出現的感受,好奇感受所要傳達的訊息,區辨多少是跟過往經驗有關?和過往經驗有關的情緒,區辨人和行為,給份看見、給份允許,不認同的是行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