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放大鏡】下的心動力
「緣份」是人與人之間非常微妙的互動關係。有時候和某些人交談時,就像是打開話匣子一般,不知不覺就聊開了,完全忘記時間的流逝 ; 但也有些不合拍的人,總是讓人深感溝通困難,不自覺掛起「話不投機半句多」的面具。
其實,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『自傳』,不但在原生家庭裡,培養對人的認知或是外界的感受,同時,也漸漸形塑出獨特個性與自我價值。就像一個人隨時戴上專屬的眼鏡一般,只憑藉著有限的認知,解讀人與世界無限的可能。而專業助人工作者則連忙拿起「放大鏡」,鞭策自己不斷學習新事物,開啟不同角度的「心」視野,最後可以掌握變化莫測的可能性。
帶領工作夥伴的這堂課,我請他們不說話,改用肢體與眼神來體驗溝通。結束後,大家討論剛剛的互動舞蹈的過程,自己的內心發生了什麼?是什麼讓原本自覺不善說教的人,都成了「口沫橫飛」的演說家。
「孩子不能一直犯錯!」小真提高嗓門嚴肅的說。
「不行,一定要遵守相關規定才可以!」阿美快速附和著小真。
「孩子如果犯錯,是我沒帶好,都是我不好啦!」小芹哽咽到再也說不出話,眼淚簌簌的奪眶而出。
剎那間,大家突然安靜下來,冷冽肅殺的空氣頓時瀰漫四周。其實,小芹只是說出大家一直存在的心結。是的,當助人工作者拿起代表專業的「放大鏡」,我們極力遵行準則,以「傾聽」、「尊重」、「接納」和「不指責」建立正向專業的關係,但對於自己惴惴不安、擔心出錯的恐懼,在拿起專業放大鏡檢視自己的那一刻起,不自覺的湧現。
即使口氣溫和,但所傳達的訊息帶著「要求」和「指責」時,孩子敏銳的雷達偵測便會吱吱作響,不自覺令人退避三舍,甚至逃之夭夭。這種結果,真的是助人者想要的嗎?
反觀當父母不也是如此嗎?也都拿著「放大鏡」在檢視自己的角色人設,恐懼焦慮自己扮演不好這個角色,也等於自己不好!
此刻,當我們意識到「放大鏡」的存在時,我們可以重新選擇,如何暫時將「放大鏡」放一邊,運用自己,讓孩子感受到本身是他們最強大的支持力量,提醒自己以「傾聽」、「尊重」、「接納」和「不指責」為原則,創造一段屬於兩人之間的生命旅程,並記得時時發掘內在資源,積極重建自我,成為提升內在價值的「心」動力。